近日,《中国日报》聚焦中山火炬开发区光电信息产业,采访了火炬开发区科促局党总支书记、主要负责人郑军勇,以及中山市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卫高,以《‘Optical Valley’ carves out a name for itself(译文:“光谷”声名鹊起)》为题大篇幅报道“湾区光谷”。
《中国日报》报道版面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原文链接 报道原文翻译: “光谷”声名鹊起 中山凭借尖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光电产业中心,并抢占了该行业全球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吴梦雷中山报道。 随着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普及,专业光学镜头已经不再是摄影爱好者的精致配件,而是新兴产业的必备元件。这些小型镜头如今融合了尖端技术,凭借这些技术,中国企业正努力追赶国际领先者。 湾区光谷效果图 广东省中山市致力于弥合技术差距,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个“湾区光谷”。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创发展和投资促进局党总支书记、主要负责人郑军勇表示,“技术差距和高昂的价格可以创造对高效、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为本地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今年3月,火炬开发区设立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湾区光谷”。 火炬开发区许多企业正在成长,努力缩小技术差距——从小型设备组件到核心部件——直到整个产业链完善。过去,日本和德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主导了中国的安防摄像头市场,但现在,国内技术和制造商已经崭露头角,与海外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根据欧洲技术平台Photonics21的最新报告,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光电子市场的最大份额——超过30%,超过了美国和欧洲。预计明年中国的光电子产值将达到3150亿欧元(约3370亿美元)。 中山市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后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安防摄像头变焦镜头(变焦比大于等于20倍)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 联合光电副总经理武卫高表示,“从日本或欧洲购买设备来制造产品成本高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转向国内设备制造公司以降低成本。 联合光电生产的镜头 联合光电是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近200家光电子公司之一。去年,火炬开发区光电产业的产值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约83.2亿美元),占全市该行业产值的四分之三。 郑军勇表示,光电产业今年的增长速度更快了,前九个月,该行业的产值同比增长15.4%,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中山的光电产业拥有相对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我们的优势在于生产相机或其他设备的光学组件,我们拥有中国最大的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他说,“光电产业可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核心应用提供支持,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并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根据中山市的最新发展规划,火炬开发区的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光电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力争在三到五年内翻番,并将光电企业数量增加到500家以上。 郑军勇表示,与深圳等城市相比,中山的光电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大型研究机构以及中高级人才等问题,“加上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支持本地光电企业在其细分领域取得最佳成绩”。 “经过大约30年的发展,我们的光电产业在产业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武卫高指出,中山光电子产业的弱点在于应用端,“火炬开发区的光电产业链更倾向于中上游,专注于核心组件的生产”。 火炬开发区光电产业应更加注重将产品与新兴设备结合,如智能手机、智能眼镜和智能汽车,并拥抱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时代,武卫高表示,“光学组件就像是人工智能的眼睛,我们的一些客户已经提出了新的创意”。 在他看来,如果中山的光电企业能够抓住新兴趋势,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那么中山的光电企业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够实现1000亿元人民币营收的目标。 继《中国日报》报道“湾区光谷”后,近日,由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等联合主办,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全国‘光与海’高端学术会议”在中山开幕! 会议进一步凝聚我国海洋与光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与力量,促进海洋与光学领域深入交流,大力推动光学技术与海洋应用的融合发展,助力“湾区光谷”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特邀出席开幕式。 会议为期三天,以线下大会特邀报告的形式展开,议题内容涵盖了海洋研究的先进光学技术仪器、海洋环境生态与资源监测的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四位院士、八十余名光学和海洋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光与海交叉学科中的前沿科技,促进光学技术与海洋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海洋探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共同助力中山“湾区光谷”建设,为我国的海洋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姜会林院士作专题报告 姜会林院士作“海洋目标多维度高精度机载光电探测与信息传输技术”主题报告,聚焦海上突发事件增多、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海洋探测、侦察、通信功能相对独立,没有有机结合,制约了海洋精准监测效能发挥等现状和问题。针对海雾、耀斑、复杂光场、浑浊介质等背景环境,创新提出运用多维度、多谱段、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针对溢油、赤潮、舰船、水下航行器等目标进行探测。 姚建铨院士作“从激光致声技术赋能智慧海洋的新生态探索”主题报告,为在场专家学者开拓了思路,鼓励海洋工作者与光学工作者为国家发展作出科学家的贡献。国际欧亚科学院孙松院士作“海洋健康评估对海洋观测的需求与挑战”专题报告,通过介绍近年来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分析了全球浮游动物监测面临的问题,为参会人员提供了研究思路。 接下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海洋光学的研究与应用,把握深中通道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