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天的时间有多长?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驷之过隙、电光石火。而对于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的中山人而言,却足以用来书写激动人心的发展新篇章,描摹“再造一个新中山”的美好蓝图。
距离中山吹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的号角,已经整整900天。两年多以来,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成功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700亿元。在“工改”推动下,2023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
通过“工改”,中山跳出了土地碎片化的制约,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的春天。
「“手无寸土” 非改不可」
“地者,万物之本源。”土地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生产资料。它承载着农业、工业和城市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村镇工业园,曾为这个先发地区注入强劲发展动力。但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发展空间不足制约了产业升级提质,土地空间受限成为珠三角许多城市“成长的烦恼”。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中山土地碎片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尤为凸显。中山土地面积不到1800平方公里,全省倒数第二,早期开发的村镇工业园占据了大量土地,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接近40%,部分镇街的开发强度甚至高达85%;土地瓶颈导致增长动能乏力,2012至2021年十年间,中山是全省唯一工业投资负增长的城市。 与此同时,深中通道一桥飞架,深中两地即将开启半小时生活圈,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掀开崭新一页。机遇绝无仅有,中山如何把握?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高规格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攻坚号角。当天,全市近20个镇街同步启动“工改”。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 回首来时路,打响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是中山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历经900天,中山“工改”攻坚战大势已成、成果显著:立足当下,一批批低效工业用地整备焕新,一个个现代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家家活力企业打通了增资扩产、转型升级的“任督二脉”,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轮廓已现,带动全市签约落地的招商引资投资额破千亿大关。着眼长远,“工改”成为了中山破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多重矛盾的“关键一子”,有力支撑“百千万工程”打开新局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从今看未来,打响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是中山提升区域发展层次的内在要求。打开地图,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跃然纸上——中山地处湾区几何中心,位居深港、广佛、珠澳三大极点之间和横琴、前海、南沙“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通达五大国际机场、五大国际港口,具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在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工改”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产业空间保障,既把本地企业留下来,也让好项目驻进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融合、优势互补特点的产业集群。可以看到,中山正在更深入地融入大湾区大产业体系,向更开放更包容的发展格局迈进。
「不破不立 改革突围」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实际上,越是远大的事业,道路就越是曲折。 市委、市政府明确,破解土地瓶颈的关键点,就是多达26万亩、分散在全市各镇村的低效工业用地。但“工改”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所有的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改革。 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2021年以来,中山坚持改革开路、创新破题,把大力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空间保障、制胜关键,通过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出台一系列接地气、利发展的政策,牵动一系列制度变革,驱动一系列观念更新,形成一系列行动合力,探索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推动“工改”拆除整理项目1363个,其中千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73个,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之路。 “工改”带来了土地的“新生”。整备的连片工业用地吸引了产业集群和制造巨头的青睐,华帝、明阳、长虹等本土企业就地增资扩产,三花、新迈奇等重大项目花落中山,欧普、建华等老牌企业迈出“回归”步伐……“工改”为中山制造业发展拓出了一方新天地。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必须保证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收益怎么分配是关键。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工改”作为强镇兴村基础性工程,支持改造项目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改造后村集体收益大幅上涨,充分保障了村民持续稳定收益。例如,黄圃镇马安村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后村集体收入提升6倍;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改造后村集体年收入增幅超10倍;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超40倍。 “工改”改变了村集体收入的传统依赖路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标准厂房,不仅让村集体收入翻倍,还让越来越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神湾镇外沙科创城改造项目,通过“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模式,实现资源整合、连片开发,打造成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现代产业园区,预计将创造1.5万新增就业人口。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023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2分25秒的时长,播出《一线调研:广东中山改造低效园区 推动集约发展》,报道了中山通过低效工业园改造,为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扩容发展空间的新路。 站在聚光灯下,中山并未由此止步,而是更加坚决扛起制造业当家重任,以不破不立的决心,以不胜不归的意志,把一场“空间革命”写在了中山大地,引领城市华丽蝶变、涅槃重生。
「同心同行 万象更新」
900个日日夜夜的探索实践,中山“工改”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凡欲成其事,必须见事在先、谋事在前,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深中通道通车在即,站在今天回望,如果没有“工改”这一事关全局的前瞻性部署,没有坐言起行的大决心,深中通道很可能变成“过道”。土地瓶颈不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没空间,新兴产能落不下,不仅发展机遇从指尖缝隙中溜走,未来中山还可能陷入“低端锁定”的危机。 凡欲成其事,必须锻造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砥砺知难而进的强大信念。“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工改”这条路上,困难不会主动让开,只能朝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顶住压力拼。中山坚持高位统筹、全盘谋划,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力和胆识,去攀登高质量发展这“华山一条路”。这种“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的历练,将成为今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凡欲成其事,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多方共赢。企业生产空间扩充,生产设备及环境翻新,企业产能、产值再上新台阶;村集体工业物业总空间增加、租金总收入提升,村民分红翻倍拿;稳妥搬迁腾挪,出台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把优质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留下来……“工改”始终以城市长远发展、群众根本利益为先,为企业、村居、群众改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改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才能把好事办好。 2024年1月,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作为中山市首个村级“三旧”改造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凡欲成其事,必须树立过硬作风、勇于担当作为。自“工改”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山成立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建立市镇两级“一把手”工程,抽调近400名机关干部奔赴一线,构建起“市级主导、镇街主责、专班主抓”的工作体系,锻造了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工改”铁军。900天来,“工改”铁军知重负重、风雨无阻地前行,日夜兼程进村入户,用脚走通了群众手中的一张张选票,得到了企业家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支持,形成了全市上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凝聚党群同心、政企同力,这是中山迈向未来的最大底气。 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少不了爬坡过坎,少不了闯关夺隘。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有挑战,才不虚此行。愿“工改”这一仗的胜利,给予我们更大的信心、动力,去迎接前方路上的风风雨雨。